农业媒体报道科研奇迹中国团队揭秘复粒稻基因为高产水稻开启新篇章

  • 图片资讯
  • 2025年05月15日
  • 记者今天从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童红宁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揭开了“复粒稻”形成遗传奥秘的面纱,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路径。这项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3月8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以详尽篇幅发表。复粒稻,这种拥有独特多粒簇生特征的水稻种质资源,自1931年以来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童红宁教授指出

农业媒体报道科研奇迹中国团队揭秘复粒稻基因为高产水稻开启新篇章

记者今天从中国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研究员童红宁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揭开了“复粒稻”形成遗传奥秘的面纱,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路径。这项划时代的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3月8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以详尽篇幅发表。复粒稻,这种拥有独特多粒簇生特征的水稻种质资源,自1931年以来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童红宁教授指出,尽管在过去将控制簇生的关键位点定位到了6号染色体的一个区域,但具体基因克隆工作却始终未能顺利进行,使得“复粒稻”的遗传机制长期不得而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采取了一条创新之路。在大规模化学诱变后,他们创造出了约16万个单株“复粒稻”诱变株系,并通过田间逐一鉴定穗部特征,最终筛选出2份不符合簇生的突变体株系。经过大量分析和深入研究,他们终于找到了导致这些突变的关键基因BRD3。这一发现对于解释为什么业内长期无法克隆到具体基因提供了新的见解——控制簇生的CL位点不仅包含BRD3,还包括激活其表达的一系列复杂染色体结构变异。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对这一成果表示高度赞赏。他提到:“复粒稻历史悠久,从早年的连锁群构建中就被用作水稻6号染色体的一个重要表型标记。而近年来众多专家对该表型性状展开了深入探究,但相关调控基因克隆困难重重,一直未能成功取得进展。”他强调,“这项工作最终揭示了BR含量是控制这个表型的关键,这不仅为我们理解‘复粒稼’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挖掘种质资源中的基因资源提供了解决当前作物产量瓶颈的问题有效途径。”

此次重大发现不仅为国内外农业科学家们带来了希望,也证明从古老但富有潜力的种质资源中挖掘新知识、新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作物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一步棋。此番努力无疑将在全球范围内激励更多专业人士投身于提高食安全、保障粮食供应等迫切任务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