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牛血汗症

  • 科研项目
  • 2024年11月24日
  • 牛“血汗症”,过去由于发病机理不十分明确,中兽医按血证范畴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通过现代兽医学研究和血液检查证明,该病是牛副丝虫寄生在牛的皮肤内引起皮肤呈点状出血的一种寄生虫病。 我们按寄生虫病以杀虫为治疗原则,静脉注射1%酒石酸锑钾溶液,局部涂擦5%稀碘溶液,内服中药郁金散。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一般可痊愈,且不易复发。 症状 病牛一般呈急性和慢性两种表现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血汗症

牛“血汗症”,过去由于发病机理不十分明确,中兽医按血证范畴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通过现代兽医学研究和血液检查证明,该病是牛副丝虫寄生在牛的皮肤内引起皮肤呈点状出血的一种寄生虫病。 我们按寄生虫病以杀虫为治疗原则,静脉注射1%酒石酸锑钾溶液,局部涂擦5%稀碘溶液,内服中药郁金散。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一般可痊愈,且不易复发。 症状 病牛一般呈急性和慢性两种表现。急性主要表现为:在晴天使役时,突然发病,周身皮肤有较多毛孔出血,如针眼大,尤以臀部肌肉丰满处出血最多;出血严重时如黄豆般大小,顺毛尖往下滴。体温38.5~40.5℃,呼吸急促,脉多浮数,心跳64~85次/分钟,食欲多正常,能反刍。在打田栽秧季节发病数较多,以雨后天晴暴热天气发病为最,多发于青壮年牛。慢性主要表现为:患牛最初3~4天少食,嗜睡,反刍弱,继而精神沉郁,睡眠时间延长,四肢、胸腹部反复出现紫红色斑疹,周身灼热肿痛,呈弥散性点状浸润。脉多细数,体温38~39℃,呼吸正常,心跳54~78次/分钟,严重时反刍、食草停止。 诊断 本病多在夏、秋季节流行。耕牛患部皮肤出血,触摸患部有血液、血痂和豆状结节。采血涂片镜检,发现牛副丝虫幼虫和虫卵即可确诊。 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以杀虫、止血为治疗原则。 中药治疗:可采用用郁金散加减:郁金40~80g,甘草10~30g,寒水石45~90g,大黄70~100g,白矾40~80g,黄芩40~90g;血流不止者加仙鹤草40~80g,陈棕炭40~80g,侧柏叶40~80g,共碾为末,分两次灌服淘米水送下或水泡煎汁候温灌服。1日1剂,连服2~3天。 西药治疗:1%酒石酸锑钾溶液100ml静脉注射(孕畜禁用),隔日1次,5%稀碘溶液涂擦患部。 或用碘硝腈酚 8g用法:一次口服,按1kg体重20mg用药,3d后重复用药一次。 酒石酸锑钾溶液是治人、畜血吸虫病、丝虫病的首选药物,但其毒性较大,宜慎用,静注时速度宜缓,并防止漏针。碘制剂既杀虫又防腐。郁金散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祛瘀的功效。三种药物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副丝虫的发育需要吸血昆虫(特别是蝇类)作为中间宿主,所以为预防本病应采取杀虫灭蝇措施,防止吸血昆虫对牛只的叮咬(有条件的养殖场,可用农博力尔集团生产的新型驱蚊产品——蚊闻不叮,不但驱蚊蝇还抗热应激,提高免疫力)。 牛皮肤出血,民间兽医称之为“血汗病”、“血箭病”、“红汗病”,这些病名是由于不明白发病机理,而按症状取的。从科学的角度,根据其发病机理应定名为“牛副丝虫病”为好。